开云官方入口

将思政“基因”式融入建筑学 ——访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筑设计3》教学团队

首页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15日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任何一门课程的传授都必须建立育才养德的观念,这是作为教师的基本立场。把握正确的思想意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传授知识是一名教师对党和国家应负有的责任和义务。建筑设计作为建筑学专业教育的主干课程不仅仅需要传授好专业知识,对于学子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对党对人民的服务观念的养成更是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初心’,作为民族院校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服务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更是需要贯穿于专业教学的根本修养。”倪琪介绍。

中华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依托在民族建筑形式上的人文精髓取之不尽,建筑设计课程通过多视角的展示、展演、考察、检索、学生亲身体验感受,以点带面地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和其他民族的历史文化,去粗取精,培养健康向上的民族意识,塑造正确的民族历史观、社会观,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唤醒文化自觉,主动承担起民族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使命,实现从“文化自知”到“文化自觉”的转变。

深挖民族建筑文化优秀传统精髓

课程思政知识链的形成不是孤立的,是“专业”和“人文”的互通、互补、互相支撑,这是课程团队的基本共识。

从贵州山峦起伏的群山中远观升起袅袅炊烟的侗族、土家族、苗族、仡佬族等村落(寨)、海南五指山下的黎族部落、黄山脚下的徽派民居到东北平原的雪中乡村。再从藏区浑厚深沉的藏传民居、西北的黄土窑洞、新疆的伊斯兰民居到内蒙草原的蒙古包。美丽祖国的风情美景在课堂上的展示、展演让学生们激动不已感叹连连,这种自发的民族自豪感是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特质,挖掘课程所具有的人文特质使团队开展专业教学有了“内涵”。

“作为当代的建筑青年如何传承和发展我们的优秀文化是年轻建筑人的使命,如何改善传统文化下的人居环境是年轻建筑人的责任和义务。”

“国家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民族建筑保护与发展的新课题——人居环境的诉求、建筑技术的发展、建造方式的改变、生态资源的保护、新型产业化的注入等等都是传统民族地区乡村要面临的课题,这些任务无疑是要我们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奉献和服务。”

通过讨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认知——聚落空间形式——聚落自然+人文环境的关系”就逐渐清晰,传授的不仅是专业知识,还激发了同学们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对家乡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对奉献家乡基本建设的自豪。

“梁思成先生说过,‘一个民族的自大和自卑都源于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无知,只有了解自己的过去,才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产生深层的民族自尊’。今天的中国建筑教育已经到了有必要站在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上进行再一次的反思:应如何对待具备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的城乡建设,应如何面对中国建筑学发展过程中的诉求。”倪琪说。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意识下,课程内容围绕中国传统民族村落形成与演化的内在动因,认识中国传统民族村落空间结构形成的原理与规律以及保护与发展的意义和目的。在宏观上以社会形态和空间形态的关系为视角,中观上以客观的描述社会构造与空间构造的互动关系为依据,微观上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实地调查和数据采集的分析与整合为主动认知。课程构成以时代变迁为主线,在横轴上以对村落社会初始、延演、形成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背景下客观描述为基础,认识村落空间与民居空间所承载的核心内容。纵轴上以村落空间和民居空间的开拓、演化的实态为基础,掌握村落空间的形态学构成方式和所反映的核心内容。

思政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

“服务于国家和民族是民族建筑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之一。总体来说建筑学专业的特殊性在于其核心部分不仅是纯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内容,更多的是经验性、应用性、人文性所组成的知识链。”倪琪介绍。

课程思政的目标不仅仅是课程本身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课程所拓展的人生观教育,这种教育的成果是既有延伸性和延展性又有持续性,正确的人生观的建立将贯穿到未来的学生全部的职业生涯中。

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导向和问题思维为主线开展的课程设计,内容不限于课堂中。学生如何自觉地提出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以问题思维的方式面对“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课程设计的要点之一。基于这种教学逻辑,课程的课前课后、学前学后都是课程,家乡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所应有的意识、国家对于民生关注的要点等都是在感同生受中获得的,这种课程思政的意识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完成的。

这两年教学团队对课程设计《建筑设计3》和后续课程《建筑设计4》题目重新进行了编排和目标设定。开展了以“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鸳鸯湖村(仡佬族)改造规划”“民族地区乡村图书馆综合设施建筑设计”等系列课题。课题选取民族地区的真实地域,以涉及到的民族、民俗、历史文化、风俗风情等调查入手,启发学生站在不同的立场去主动思考,以在民族地区的实践性和创新性为支点解决综合性问题,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与技术能力。

教学团队成员除此之外拓展其他课程挖掘更加广泛的课程思政元素,以建筑设计课程思政建设为引领,力求推动专业思政建设和相关专业思政的共同发展。

建筑学院在贵州省铜仁市、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金竹畲族乡以及大连市都设有实践基地。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相关教学计划,每年学院都会组织学生到民族地区实地研究考察地方民居和民族建筑,专业教师几乎全员参加,全体教师也都在引导学生实践的同时进行了民族思政的再学习,对于全员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基础和素材。这对于所有专业教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提供了素材和依据。学生开展少数民族文化习俗历史的文案调查与检索、开展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普查、选定测绘实习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开展现地测绘测量、现场完成部分数据整理、形成完整的数据采集图形文件、整合调查信息撰写出报告。在此过程中,同学们既通过社会实践和实地调查感受体验民族生活、文化、习俗与建筑的关系。又学习了如何对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建模、总结、研究,并寻求出设计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从而找出设计应对措施“人才培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养成,当今的中国建筑教育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面临着服务人本化、社会结构的应对、民族事业与国家战略的契合、充分面向有效的需求等问题,做到个人、国家、民族事业发展的高度契合与一体化应是普适性的认识。”倪琪介绍。

(李素梅)

分享
检测到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这会影响网站的显示效果, 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浏览体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