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官方入口

立足当下 心怀未来——访我校环境与资源学院崔玉波教授

首页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01日

周末清晨七点,环境与资源学院副院长崔玉波和平时一样坐在办公桌前,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教学和科研,哪一项都舍不得放手,所以只好放下自己的休息时间。”崔玉波说。

这位主要从事环境污染控制技术与废弃物资源化等方面研究工作的大学教授,前几天,刚刚获得了亚洲城市环境学会为其颁发的“亚洲城市环境学会大奖”,作为本年度仅有三人获此殊荣的专家,他应邀在此次大会上作了主旨演讲。崔玉波不仅把这看作是行业里的分享,更欣喜于再一次在海外宣传了“开云官方入口”。

为地方服务用科技改变生活

走在金普新区的大街小巷,如果不仔细留意,很难有人意识到自己刚刚经过的“小房子”,是专门用来堆放、压缩垃圾的垃圾中转站。可十几年前的2006年,金普新区的街头还散乱堆放着一个个无人管理的垃圾堆,每到夏日都会散发出刺鼻的气味,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为居民生活带来这一巨大转变的,就是崔玉波和他的团队。他和广州的一家公司合作研发出的除臭系统和植物除臭剂,可以通过超声雾化,用喷出雾状植物药液的方式将产生臭气的物质降解、吸收,从而从根本解决了垃圾臭气污染问题。

就像这样,在进行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崔玉波乐于把眼光放在贴近人民生活的地方,解决那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使崔玉波中标金普新区污染源核查项目也是如此。

“大连沿海养殖业非常发达,在养殖过程中被广泛使用的抗生素受到了广泛关注:大家一方面担心是否会影响食品安全,另一方面,从环境保护角度也在思考是否会造成近海的污染。”崔玉波说。抗生素污染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且尤以我国为甚。因为抗生素存在很难被生物吸收、消化、降解的特点,被排放到环境中就会成为污染物,与此同时,其诱发产生的抗性基因又会导致新的污染物的产生。长此以往,会导致环境中的病菌耐药性不断提高,而不得不加大抗生素用量,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通过实地调研来判断、核查污染源,就成为了崔玉波和他的团队的主要任务。同时,崔玉波也做了万全的准备,一旦发现抗生素污染,对于解决方式的研究也已经被他纳入了日程。在国际层面,对抗生素污染植物修复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崔玉波和他的团队根据大连的实际情况,力图筛选出对降解去除抗生素有效的植物基因,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转基因以强化其功能。“我希望能用快捷有效的方法,控制抗生素污染的进一步蔓延。”

作为大连理工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崔玉波还兼任辽宁省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中青年决策咨询专家、辽宁省建设工程招标投标评审专家、大连市金州(新)区人大常委会环资城建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水专项子课题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省部级教研项目8项、横向课题6项。发表学术论文12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部,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2007-2008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

开门办教育扩大社会影响力

在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中,一位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大学本科生正站在讲台中央侃侃而谈。环境与资源学院环境工程132班的杨蒲曾经做梦也想不到的画面,就这样在自己身上实现了。2017年6月,杨蒲在第十三届亚洲城市环境学会年会上就污泥干化芦苇床中甲烷排放规律其影响因素研究做了分会报告。多年来,崔玉波一直积极推动本校学生参加对外交流活动。在他的努力下,学校已经输送和选派了20余人次到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和各种国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为学生未来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16年10月,首届 “华信理化杯”大学生生态环保论坛在崔玉波的大力推动下成功举办,论坛下设的研究生学术论文、本科生学术论文、调研报告、摄影作品、环保知识竞赛等五类竞赛,吸引了来自省内外高校的196支队伍、近700名学生提交作品并参加。论坛采取“学生组织—企业赞助—教师指导”的模式,力求搭建一个专业且具有浓厚学术氛围的比赛平台,并已经成为我校将学生工作、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进行有机结合的典范。崔玉波说,“这一机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推进校企合作,了解社会真实所需人才。”同时,这一论坛活动在我校成功举办,对我校扩大在大连市环保工作中的影响力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2017年6月4日,我校作为全市唯一入选高校,荣获大连市“十佳环境友好学校”称号,“华信理化杯”就在颁奖辞中被着重提及。

开创新模式让学生更好成长

2007年的一个早晨,一个叫李小静的学生敲开了崔玉波办公室的门。“老师,我想进实验室。”第一次当班导师的崔玉波犯了难。“环境学科的第一年正处于打基础的阶段,即使是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想要跟上,也需要付出许多努力。因此在那之前,大一同学一般是不能加入实验室的。”但是,看着学生期待的眼神,崔玉波咬咬牙,决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终有四名大一学生加入了他的实验室。令他欣喜的是,实验室的经历并没有耽误学生的学习任务,四人中有一人获得国家奖学金,一人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两人考取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建筑大学研究生,如今一人在国家建设部城市科学研究会工作。这次成功的尝试给崔玉波带来了信心,他开始意识到,提前接触科研的学生,不仅能够出色地完成实验室的工作,而且能促进他们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由此,他开创了“跨级培养模式”,也就是隔代培养,以及先实践后理论的“倒置式”课外专业教育模式,让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的科研环境中,不仅更容易出成果,也能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方向有更透彻的理解。

环境工程141班的洛桑竹玛也是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成长起来的。2018年的研究生考试中,她以本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本校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还入选了全国高校环境类专业本科生36篇优秀毕业论文。本科四年间,这位来自云南香格里拉的藏族女孩还先后获得过“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辽宁省优秀大学生党员标兵”“辽宁省优秀共青团员”“大连市自立自强标兵”等荣誉称号;多次参加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比赛,并多次获奖;还参与发表国际期刊论文一篇,省级论文一篇。在“跨级培养模式”之下,大一时她便进入了学院的实验室,由崔玉波培养进行实验研究。在参加比赛前,崔玉波也会和她及其他成员们一起,共同分析、商定主题,并调研写作。在首届“华信理化杯”赛事准备过程中,前期由于紧张等因素的影响,她和成员们的表现只能说中规中矩,但是通过后期团队在崔玉波指导下,不断地进行预演,成功地解决了前期遇到的问题,最终获得一等奖。

“不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都要以长远的眼光看世界。这始终要求我以积极的心态用心学习、认真做事,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在国际、国内学术界和专业界和服务地方的专业领域争取一席之地。只有始终如一地做超越的自我,才能做到个人在专业、学科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崔玉波说。

(信息来源 学生记者 周宁 贾慧芳 杜星呈 责任编辑 李素梅 创意设计 杨琨)

分享
检测到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这会影响网站的显示效果, 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浏览体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