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官方入口

美丽新疆 萦绕我心——文法学院第二届“新疆美”主题实践活动侧记

首页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14日

“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叶城的石榴人人夸,库尔勒的香梨甲天下,伊犁苹果顶呱呱……一年四季有瓜果,来到新疆不想家。”这首让新疆各族人民口耳相传的“顺口溜”,日前在文法学院“新疆美”主题实践活动的汇报现场火了起来。

“新疆美”主题实践活动是我校文法学院组织的针对新疆籍学生在寒、暑假期间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以学辅行、学以致用的学习能力。

发芽·准备中寻伙伴

“新疆美”主题实践活动以小组形式进行,为丰富活动背景,增加实践过程多样化,分组并不是简单地按域上距离的远近来划分,而是采用包括汉族、维吾尔族、塔塔尔族、哈萨克族等多民族混合分组的形式。小组成员自行寻找志同道合的同学,在活动中掌握极大的自主性。

新闻151班的迪丽菲拉同学,在参与了第一届“新疆美”主题实践活动之后,收获了诸多经验,提升了自信。当她再一次看到学院“新疆美”主题实践活动的通知,就立即找到同班同学柯尔克孜族姑娘阿肉克,二人共同报名参加了第二届实践活动。

“像迪丽菲拉这样的同学很多,大家都是积极报名,参与热情极高。新疆籍同学利用这样的契机,把家乡美展现给其他的同学,使大家增加了对新疆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了解。”文法学院2014级辅导员万博一老师说道。

为了给参与实践活动的同学们提供最大帮助,学院还为每组同学配备了指导教师。活动开始前,指导教师们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了整体部署,并分别与学生进行小组会议沟通,交换联系方式,保证同学们每周进行一次汇报,使指导教师客观直接地了解实践活动的进展情况。

开花·实践中放光彩

法学162班的祖木克孜在本次实践活动中以志愿者的方式到家乡喀什地区东风农场三连连队办公室当起了小老师。

她在连队组织的双语学习培训班中,充分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教授乡亲们汉语。从字母到拼音,从口语到书面语,她教得起兴,老乡们学得认真。“这样的教学既提高了乡亲们的汉语交流水平,让乡民更了解自己民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异同,也增强了我的自信心和社会实践能力。”祖木柯孜在提到这次活动时说道。

地域的宽阔,使得新疆地区风俗文化充满了多样性。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有的小组通过民族服饰、食物、文化等进行家乡民族风情展示的;有的小组通过走访乡镇,慰问老人,深入观察新疆发展变化的;有的小组通过开展敬老助残、关爱留守儿童、进行社区服务,普及法律常识的;还有的小组通过走进群众,汇编家乡优秀人物典范故事,展现新疆人民勤劳之美的。

实践中,各小组在运行方式上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一些小组选择相互之间密切配合,有人负责实地调查,有人负责制作PPT,有人负责进行汇报演说;一些小组的成员遍布在喀什、伊犁、柯孜勒苏柯尔柯孜自治州等地,社会实践的痕迹遍布整个新疆。还有一些小组是成员聚集到一个具体的志愿活动地点,大家共同实践,共同成长,共同总结汇报。

结果·汇报中得感悟

本次实践活动结束后共收到了近20余份实践报告。在活动汇报会上,各实践小组就活动实践目的、实施、意义等多方面谈论感受,同时用图文并茂及视频播放等方式进行演说,让汇报会更加丰富充实,立体展现了活动成果。

“收获最多的是一种自信,发现再形容新疆时不止可以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形容大漠风貌的古诗句,同样也可以用‘高楼林立’这种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文字。”法学152班的杨智远在汇报会上说道。

“通过‘新疆美’这样的实践活动,使我们自己更清楚地认知了家乡,也让周围的同学对新疆的风土人情有了更真切的了解,打破了人们对新疆的固有想法。”在谈到收获的时候,新闻151班的迪丽菲拉这样说。

在汇报会上,各小组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新疆别具韵味的民族风情。从收集家乡文化资料到宣传民族特色传统,从家乡优秀人物纪实到民族发展历史展示,同学们怀着积极的参与热情和严谨的学习态度,从不同角度,层层深入。

“‘新疆美’实践活动正在茁壮成长。活动使师生间的感情愈加深厚。老师对于少数民族的认知更加全面,这样在教学上也更有针对性,利于因材施教。同学们不仅收获了实践经验,还可以向外传播本民族的风俗、文化。接下来,我们将把这个收益巨大的活动延续下去,努力扩大活动范围,吸引更多民族和其他地区学生参与其中,真正做到民族文化的多元化交流。”文法学院团委书记许海英说道。

(学生记者袁宇波韦薇 责任编辑李素梅创意设计杨琨)

分享
检测到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这会影响网站的显示效果, 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浏览体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