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官方入口

【教师节特辑】师道传承 匠心育人——“优秀研究生导师”风采展(一)

首页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09日 作者:学生记者 潘昱竹 关梦莹 皇甫宇杰 郭雨沫 张惠 编辑:李素梅

编者按师者匠心,止于至善;师者如光,微以致远。为强化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为人师表典范,激励研究生导师以学术造诣和人格风范引领研究生成长成才,今年教师节,学校表彰了一批“优秀研究生导师”及“优秀研究生导师组”。党委宣传部推出“师道传承 匠心育人”主题宣传,以受表彰优秀研究生导师为典型,宣传报道他们立德树人、爱岗敬业的优秀事迹,以此敬师者,致匠心。


孙福明: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研究生导师是培养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与关键力量,是研究生科研道路上的领航人,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使命与重任”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孙福明教授时刻牢记研究生导师职责,在教学工作中严于律己,不断钻研,努力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指导与帮助。


从事高等教育近20年,孙福明对自己的目标与要求更加清晰具体,脚下的步伐也更加坚定有力。他希望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致力于新时代教育工作,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研究生培养上,孙福明要求学生们要具有最基本的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再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希望学生们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不耻下问的精神,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中国科技发展更需要创新型人才。”孙福明说。在治学上,孙福明不断培养研究生们敢于创新的精神,扎实学习,夯实基础,一步一个脚印,“比如让学生先做好集成创新,跟踪国内外发展现状,再去复现代码,把几个模块拿出来通过排列组合构成新的模块,积极思考如何把性能调到最优,同时注重技术细节的创新。”孙福明认为,要想实现技术创新,最必要的就是动手实践的能力,要敢于想象、敢于操作。导师之间会先对课题进行认真讨论,鼓励同学之间互帮互助,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集思广益把研究成果引入最高层次,追求研究问题的广度与深度。孙福明会给学生足够的创新空间和交流机会,让他们努力突破自己、不断创新,为中国培养更多有能力、有头脑、有韧性的创新型青年。


12770


在孙福明眼里,“言传身教”的“身教”更重于“言传”。他保持着始终如一的初心,在办公室里与学生们一起奋斗,陪伴学生进行学习研究,为他们提供最好的学习和实验条件,及时指导,在一点一滴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他会查阅大量资料研究教学方案,沙里淘金地传递学生最精华的知识。一些女孩子动手实践能力较弱,总是有畏惧心理,不喜欢一直在电脑前写代码、改代码。孙福明就不断鼓励她们不断突破自己,他说:“我经常和学生说,不要小瞧这一个个代码,中国科技的未来正是依靠这些最基本的代码发展起来的。”“亲其师,则信其道”,在孙福明的影响下,学生们都十分用心地完成每天的任务。孙福明还会引导学生深刻感悟先辈科学家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致力于科学研究的攻坚克难精神。


“研究问题有深度,指导有力度,对学生有温度。”是孙福明对自己的要求,严管厚爱相结合,在学业上严厉,关心学生的发展与就业,为他们提供最好的资源与指导。在研究的方向上,帮助学生们做出更好的选择,让他们日后的就业发展道路更加开阔。在生活上关心,他像慈父一样关爱每位学生,让学生在劳累的学习生活中得到温暖。孙福明了解每个研究生的家庭实际状况,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孙福明用丰富知识开启学生的智慧,用优秀的人格培育学生的品德,用无私奉献的精神熏陶学生的心灵。秉持着“以德育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想信念,不辞辛劳地在研究生成长道路上默默奉献。他说,他将以更加奋进昂扬的姿态严谨治学、守正创新、勇毅前行,努力书写无愧于党、无愧于学生、无愧于时代的教书育人新篇章,为培养担当网络通信事业发展大任的时代新人努力奋斗。


张艳梅:用真情教书 用真心育人


多年来,生命科学学院张艳梅副教授砥志研思,诲人不倦。作为一名教师,她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因材施教,与学生们互相启迪,共同成长。


在科学研究中,张艳梅立足国际学术前沿,服务国家需求,深耕人类健康相关研究领域十余年。近期致力于细菌耐药问题的研究,积极寻求高效杀菌或抑菌方法,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虽然科研的道路漫长而又艰辛,张艳梅始终坚信“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有效解决了科研中面临的难题和挑战,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切切实实为保障人类健康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从科研中嗅到蔷薇芬芳,自传道授业中成就学子进步。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张艳梅秉持科教融合理念,以科研项目为抓手,注重培养研究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与创新实践的能力。她会引导学生阅读一定量高水平的综述类文献和研究论文,并定期进行学术汇报与讨论,从而让学生快速对整个研究领域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她并不着急让新入学的学生直接独立开展课题,而是让他们与高年级的学长和学姐们一起合作开展研究,待实验技术过关后再考虑开题和开展独立课题。这种“传帮带”的培养模式不仅使实验方法得到传承,而且保障了课题的延续性。为了提升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扩大学术视野,张艳梅会每周召开小组会,并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在每周的小组会上,她会带领学生对文献内容和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并制定下一步学习和研究计划。



张艳梅一直是学生们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创新前进道路上的引路人。在学生们开展实验的过程中,她尽力陪伴跟随,出现问题第一时间指出并指导改正。对于在实验中受挫的学生,她鼓励他们说:“在科研的道路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要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继续前进”在教学和学术讨论中,她时常对学生们说:“做科研、写研究论文就像讲故事一样,好的论文应该和好故事一样富于创造性与趣味性,引人入胜。实验结果出来后,特别是得到不符合你预期的数据时,不要第一时间去评判这个数据的好与坏,而是要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并结合文献和进一步实验解释这个实验结果。如果能把一个独特的实验结果和现象解释清楚,那这就是一个好的科研故事。”


张艳梅非常关心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况,用爱心去点亮学生的心灯。一位她指导的同学,在刚加入课题组时,家里突然出现了巨大变故,给这位同学造成了巨大的打击,曾有过辍学的念头。张艳梅得知后,在生活上时常给予帮助和关怀,还积极联系学院和研究生处为其申请经济帮扶。平时,遇到学生因不自信而导致压力较大时,张艳梅总会站出来去鼓励他们,肯定他们,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张老师是一位在教学和科研上细心、认真负责并且科研能力十分强的老师。每周的组会,哪怕再忙也要挤出时间听我们汇报,并点对点地分析问题。我们的论文她会逐字逐句地修改,小到标点符号,大到内容框架,常常工作到很晚。在生活和实验方面遇到问题,张老师都能及时开导我们,尊重我们的个人选择。能遇见张老师,收获的不仅仅是科研能力的提升,还有真正实现自我价值的意义。”张艳梅的研究生尚静说道。


“科研虽然枯燥,但也是一个魅力无穷的过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张艳梅说,“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中,我将继续砥砺前行,奋勇向前,并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同路人,助力学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许小可研究生导师组:如泽如炬 育人育心


从学生日常的课业研究到毕业生的论文报告,从学生的心理健康到未来发展,拥有三十多位研究生的许小可研究生导师组,每天忙碌又充实。


许小可研究生导师组积极探索和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发挥组会作用。导师组每周会组织研究生召开一次组会,总结上一周工作,发布下一周任务,保证学生的学业安排有效进行。在每学期伊始和每学期即将结束时,导师组会召开大型任务布置会议和总结会议,动态把握学生学习节奏,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问题提出指导建议,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发挥空间,以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判断力。


在研究生培养上,导师组与本科生“老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法不同,更侧重引导研究生把知识提炼成自己的观点,把握专业上的研究课题。许小可相信,只有老师不断给予反馈,进行正向的激励并指出学生的不足,学生才能进步。因此,他始终坚持多维度、深层次地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将抽象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具体的应用知识,引导学生各方面均衡发展。


许小可带领导师组精益求精,力求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在研究生刚入学时,导师组就为他们安排相近研究方向的高年级学生作指导,以提高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经验总结时,老师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的水平靠近,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以此激励学生自我提升。导师组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化设计,将学生三年时间分成几个板块有序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在学习任务完成的基础上自由创新,形成了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


教育是一条很长的路,更是一场温暖的修行。疫情期间,许小可和他的学生们有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方向——社交网络上新冠肺炎疫情的挖掘,这项数据编码工作成功的背后是极其庞大的数据资料和无数个废寝忘食的昼夜。研究生们八点开始学习工作,直到晚上十二点才能休息,就是这样一份付出与物质回报不成正比的辛苦工作,竟受到同学们一呼百应的积极参与。



“年轻人的家国情怀在不断提高,思想也在不断进步,学生们能够积极主动帮助他人的工作,这点让我深受感动。”学生们不求回报的真诚和奉献自我的热忱深深地感动了许小可,这也证实了他一直以来的观点:教学生涯是一场终身学习,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与学生共同进步。


学术上严谨务实,生活中亲切体贴,这是学生对许小可的印象。“我们每周会针对生活、学业和心理方面进行汇报。许老师会耐心查看每位同学的情况,并及时发现问题与我们沟通。”电研2102班的焦然说。疫情期间,很多学生不可避免地出现焦虑苦闷、压抑不安的心理问题。许小可导师组的老师们就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进行心理疏导后再找出问题所在,以便解决问题。“比如学生提出校外实习的请求,却常常无法兼顾学业,疫情让这种矛盾演化得愈发严峻。我们就与学生沟通,进行综合考虑,尽力顾及各个方面,为学生解决问题。”面对线上教学的诸多不便,许小可导师组因势利导,利用线上平台对教学内容进行录制并保存,供学生课后反复观看,发掘出线上教学的优势并将其发挥到最大化。对于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的学生,导师组充分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安排助教活动,让学生通过自我劳动实现价值,得到物质回报。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许小可说,他将把研究生培养经验传递给导师组其他老师,以坚定的步伐,带领学生们走向更前方。


分享
检测到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这会影响网站的显示效果, 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浏览体验。
Baidu
map